当色浆出现发霉现象时,需先判断霉变程度并采取科学处理方式,同时通过添加专业色浆防霉剂从源头预防问题。以下是具体解决方案及防霉剂相关介绍:
色浆发霉的核心原因是其成分(如树脂、颜料、助剂)为微生物(霉菌、细菌)提供了营养,且储存环境(高温、高湿、密闭)加速了微生物繁殖。处理时需遵循 “安全优先、避免污染” 原则:
轻度霉变(仅表面少量霉斑,无异味 / 分层)
- 先观察色浆状态:若仅表层有白色 / 绿色霉点,内部无结块、异味,可尝试局部处理,但不建议用于高要求场景(如食品包装、医用涂层) 。
- 处理步骤:用无菌棉签蘸取 75% 酒精,轻轻擦拭表层霉斑(避免霉菌孢子扩散),然后向色浆中补加适量防霉剂(用量需按防霉剂说明书,通常为色浆总量的 0.1%-0.5%),充分搅拌均匀后,在 24 小时内使用完毕,且需测试色浆的色差、附着力是否受影响。
中度 / 重度霉变(霉斑扩散、有酸败味、分层结块)
- 直接废弃处理,不可再使用。
- 原因:霉菌已深入色浆内部,即使去除表面霉斑,内部仍残留大量菌丝和孢子,后续使用会导致涂层发霉、附着力下降,甚至影响产品安全性(如接触食品、皮肤的场景)。
色浆防霉剂是一类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化学助剂,需满足 “高效抗菌、不影响色浆性能、符合安全标准” 三大要求,以下从分类、关键指标、使用注意事项三方面说明:
不同类型的防霉剂适用场景不同,需根据色浆的用途(如食品接触、户外、室内)选择:
- 抗菌效率:优先选择通过《GB/T 24128-2021 塑料 塑料防霉性能试验方法》认证的产品,要求对常见霉菌(如黑曲霉、青霉、木霉)的抗菌率≥99%,且抑菌环直径≥7mm(表示抗菌范围广)。
- 兼容性:确保防霉剂与色浆的成分(树脂、颜料、溶剂)不发生反应,添加后不导致色浆分层、沉淀、色差变化或附着力下降。建议先做小试:取少量色浆加入防霉剂,搅拌后观察 48 小时,测试性能无异常再批量使用。
- 安全合规性:根据色浆用途选择符合对应标准的防霉剂 —— 如食品接触级色浆需符合《GB 4806.8-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接触用塑料材料及制品》,禁止使用多菌灵、甲醛释放型防霉剂;皮肤接触类色浆(如玩具、日用品)需符合《GB 6675.4-2014 玩具安全 第 4 部分:特定元素的迁移》,优先选无机银离子防霉剂。
- 用量控制:严格按说明书添加,并非越多越好。过量添加可能导致色浆泛黄、气味刺鼻,甚至影响涂层的耐候性(如户外色浆易老化);用量不足则无法达到抗菌效果,通常推荐添加量为色浆总质量的 0.1%-0.5%。
- 添加时机:建议在色浆生产的后期阶段(颜料分散均匀后)添加,避免在高速搅拌或高温研磨时加入 —— 高温可能破坏防霉剂的化学结构,降低抗菌活性(如有机防霉剂 MIT 在 80℃以上易分解)。
- 储存与操作:防霉剂需单独密封储存,避免与强酸、强碱物质混合;操作时佩戴手套和口罩,若不慎接触皮肤,立即用清水冲洗(尤其是异噻唑啉酮类防霉剂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