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锂电池在电动汽车、储能系统及消费电子领域的广泛应用,其制造工艺对材料性能与生产环境的要求日益严苛。水性粘合剂作为锂电池电极制造的核心材料之一,以其环保性、低成本及安全性优势逐步替代传统油性粘合剂。然而,在极端存储环境(如高温高湿)下,锂电池及其组件可能面临微生物污染风险,引发防霉需求。
二、水性粘合剂在锂电池中的核心作用
水性粘合剂通过分子结构中的亲水基团(如羧基、羟基)与电极活性物质、导电剂及集流体形成化学键或物理吸附,确保电极结构的机械稳定性与电化学性能。其核心功能包括:
- 粘结性能:维持电极活性物质颗粒间的孔隙率与导电网络完整性,防止充放电过程中颗粒脱落;
- 电化学稳定性:需耐受电解液腐蚀及充放电循环中的氧化还原环境;
- 环境适应性:在-20℃至60℃温度范围内保持柔韧性,避免极片龟裂或膨胀。
典型水性粘合剂如CMC(羧甲基纤维素钠)与SBR(丁苯橡胶)的组合,已在锂离子电池负极体系中实现商业化应用,其粘结强度与循环寿命显著优于传统PVDF(聚偏氟乙烯)油性粘合剂。
三、防霉剂在锂电池中的潜在应用场景
水性胶防霉剂通过抑制霉菌、酵母菌等微生物的生长,防止材料降解与性能劣化。在锂电池领域,其潜在应用场景包括:
- 长期存储电池:在东南亚等湿热地区,未封装的极片或电池模组可能因微生物污染导致容量衰减;
- 包装材料:电池外壳或隔膜涂层若受潮,可能成为霉菌滋生温床;
- 回收处理环节:退役电池拆解过程中,残留电解液与水性粘合剂混合物可能引发微生物污染。
然而,防霉剂需满足锂电池的特殊要求:
- 化学惰性:不与电解液(如LiPF6)或电极材料发生副反应;
- 热稳定性:在150℃以上注液及化成过程中不分解;
- 电化学兼容性:不干扰SEI膜(固体电解质界面膜)的形成或导致电池内阻增加。